• <xmp id="wceis"><menu id="wceis"></menu>
    <menu id="wceis"><strong id="wceis"></strong></menu>
    <xmp id="wceis">
  • <xmp id="wceis">

    《外交》季刊

    攜手打造命運共同體 開創東亞合作新局面

    王亞軍 外交部政策規劃司司長

     
    2015年是國際關系史上不平凡的一年,也是全球許多地方不平靜的一年。在國際社會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和聯合國成立70周年,祈望和平與發展之際,世界依然籠罩著經濟低迷、地緣動蕩、恐怖襲擊的陰云。
     
    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年初以來,隨著亞投行籌建順利推進,中日韓領導人會議重啟,亞太經合組織和東亞合作領導人會議成功召開,瀾滄江—湄公河合作機制創立,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東亞區域合作取得重要進展,世界的目光再次投向東方。幾乎不經意間,從年初的博鰲到歲尾的吉隆坡,東亞合作之車駛過一段精彩的旅程。
     
    利益融合更緊密。在世界經濟下行壓力增大背景下,今年東亞經濟以6.5%左右的增速繼續領跑全球,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0%,靠的是產業鏈價值鏈的不斷融合升級。中國和東盟互為彼此最大和第三大貿易伙伴,今年前10個月雙方貿易額接近3800億美元。此次10+1領導人會議期間,雙方正式簽署了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議定書》,在原有自貿協議近95%的產品已經實現零關稅基礎上,進一步加強貿易和投資便利化,進一步開放服務市場,并把跨境電子商務納入合作范疇。與此同時,中國和東盟等16個國家發表《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RCEP)領導人聯合聲明,宣布RCEP談判取得實質性進展,力爭在2016年結束談判。這個現代、全面、高質量、互惠的自貿協定,將使擁有三分之一經濟總量的全球一半人口生活在同一個經濟圈里。釋放經濟活力、增進人民福祉的區域一體化是有生命力的。東亞合作貼近民眾訴求,做大共同利益蛋糕,是人心所向,勢不可擋。
     
    合作領域更立體。東亞各國發展水平各異,彼此優勢互補,形成梯次跟進態勢,地區合作層次也越來越從商品互通有無向全產業鏈合作拓展。從東盟看,大多數國家都有推進工業化、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的需要,資金和技術支持需求迫切。從中方看,隨著自身改革發展,中國日益成為巨大消費品市場和資本、產能輸出國,在加強區域互聯互通、產能合作、金融合作方面發揮著越來越大作用。目前,中國與東盟累計相互投資超過1500億美元。“一帶一路”為中國與地區各國開展全方位合作提供了重要平臺。從區域合作進程看,10+3合作現已涵蓋24個領域,2014年以來開展了約230個合作項目,既有傳統經貿領域,也在金融、糧食、互聯互通、能源、海上、人文等領域取得了積極成果。
     
    機制動力更強勁。作為東亞合作主渠道,10+3合作機制已經擴展到60多個,包括17個部長級會議機制。東亞合作機制建設不僅體現為量的增加,還有質的提升。在10+3的“10”這一頭,東盟峰會發表宣言,宣布今年底建成以政治安全共同體、經濟共同體和社會文化共同體三大支柱為基礎的東盟共同體,標志著地區一體化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在“3”這一頭,中日韓領導人會晤在中斷3年后重啟,就推進三國合作達成重要共識,這是東亞合作進程中的又一件大事。如果有關國家能夠順應歷史潮流,妥善處理同鄰國關系中的敏感問題,東亞合作將有望形成東盟和中日韓“雙輪驅動”、東北亞和東南亞“兩大板塊”良性互動的態勢。在次區域層面,中國和有關國家間的瀾滄江—湄公河合作首次外長會在華召開,這將加固東亞合作機制的底盤。
     
    時代潮流,浩浩蕩蕩。東亞合作取得上述進展,符合地區各國人民求和平、謀發展、盼合作的愿望,可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同時,這些成果來之不易,是排除干擾、聚焦合作實現的。一段時期以來,有的域內外國家在東亞要么升級軍事同盟,要么實行修憲強軍,要么煽動海上爭端,給東亞形勢增添了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在一些媒體有意無意渲染下,各種噪音雜音不斷干擾東亞合作主旋律。
     

     
    盤點這一年來東亞合作的豐碩成果,人們不禁要問,是什么促使東亞各方不畏浮云遮望眼,致力于維護東亞地區的欣欣向榮,不偏離東亞合作的正確軌道?方向決定命運,路徑決定成敗。本地區的歷史和現實表明,東亞合作所走的道路,源自亞洲理念,契合亞洲目標,符合亞洲需要。
     
    一是堅持和平發展的亞洲方向。明年將迎來中國與東盟建立對話關系25周年。這25年不僅是東亞合作蓬勃發展的關鍵期,也是東亞地區經濟社會長足進步的黃金期。最重要的一條經驗就是東亞國家順應冷戰結束大趨勢,打造互信合作大格局,開辟和平發展大時代。東亞的經驗表明,政治上不折騰,軍事上不對抗,經濟上不封閉,文化上不排斥,這些樸素的道理堅持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決定一個地區的興衰沉浮,攸關區域合作的成敗利鈍。
     
    二是堅持相互包容的亞洲模式。政治多元,發展多速,文明多樣,往往被視作區域合作的難點,這既是開展東亞合作的起點,也是成就東亞合作的特點。從思想理念上承認差異性,立足多樣性,主張包容性,而不是以一元化的價值判斷先入為主,非黑即白,水火不容,這是引領東亞合作不斷前行的一座燈塔。平等相待,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照顧各方舒適度,一國主權范圍內的事自己做主,地區各國共同的事大家商量著辦,這種處理彼此關系的亞洲方式,與中國等亞洲國家最早倡導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一脈相承,與廣為認可的東盟行為準則內涵相通,對當今世界不同社會制度、不同發展水平、不同宗教信仰的國家開展合作提供了有益啟迪。
     
    三是堅持合作共贏的亞洲追求。鄰居不可以選擇,鄰里相處之道可以選擇。從東盟10國、東盟與中日韓(10+3)、RCEP談判(10+6)到東亞峰會(10+8),東亞合作的幾個同心圓不僅越畫越大,還要越來越有內涵。東盟與中日韓合作發端于應對亞洲金融危機的共同努力,如今人口、GDP、貿易額分別占亞洲的57%、88%、50%,當之無愧是最成熟的東亞區域合作架構。可以說,10+3各方已經形成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利益共同體,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同舟共濟而不是以鄰為壑,相互補臺而不是彼此拆臺,錦上添花而不是火上澆油,合作共贏而不是贏者通吃,攜手打造利益共同維護、困難共同克服、責任共同承擔的命運共同體,這是東亞合作應循的規則,也是地區各方應有的擔當。
     
    中國始終踐行上述原則理念,不遺余力地推動東亞合作健康發展,使得中國和東盟10+1合作一直走在地區一體化前列。近10余年來,中國作為域外大國率先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中國和東盟率先確立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伙伴關系,率先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自貿區,如今又率先完成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談判,不斷為東亞合作注入正能量,產生了引人矚目的磁吸效應。2015年,中國和東盟首次在華舉行中國—東盟防長非正式會晤,首次舉行中國—東盟執法安全合作部長級對話,并舉辦了“中國—東盟海洋合作年”活動。此外,加快共建“一帶一路”,開展產能合作取得進展,亞投行正式投入運營,這些都為推動區域合作發揮了積極建設性作用。
     

     
    當前世界經濟深度調整,東亞各國處于發展重要關頭。經濟學家史蒂芬·羅奇認為,亞洲的潛力并不在于幾個特定國家各自發展簡單相加,而在于泛亞地區整合所帶來的好處。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中國與東亞各方發掘潛力,形成合力,將為實現自身發展、推進區域合作、促進世界和平與穩定增添新的動力。
     
    一是要樹立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兩種意識。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同亞洲鄰國就一起開辟了互通有無、互利互惠的陸海絲綢之路。今人不比古人缺少智慧,理應傳承這筆精神遺產并賦予其時代內涵,不斷拓展東亞各國利益匯合點和合作增長點,讓各國民眾得到更多觸手可及的實惠,讓世代友好的種子在人民心中扎下根。同時,著眼地區和平穩定大局,管控好矛盾分歧,呵護好東亞來之不易的大好形勢。在推進經濟結構改革的情況下,中國今年對全球增長貢獻率仍然達到三分之一左右,隨著“十三五”規劃實施,必將為東亞各國帶來更多更好的機遇。
     
    二是要增強東盟主導和大國互動兩大動力。繼續支持東盟在東亞合作中發揮主導作用,通過加大對東盟欠發達國家援助,縮小東盟內部發展差距,對東盟共同體建設提供支持,并繼續推動商簽“中國—東盟國家睦鄰友好合作條約”。落實中日韓三國領導人會議達成的重要共識,穩步推進中日韓合作,把東亞三大經濟體合作這架引擎開動起來,一起帶動區域合作往前走。努力實現2020年建成東亞經濟共同體的愿望,為人類發展事業做出新貢獻。
     
    三是要實現經濟發展和政治安全雙輪驅動。既要把經濟融合發展這個強項做實,牢牢扭住發展這個本地區絕大多數國家的第一要務,也要把政治安全合作這個短板做長,構建符合地區實際、各國普遍接受、具有開放穩定特征的安全合作架構。力爭2016年完成RCEP談判,落實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談判成果,提升互聯互通水平,維護地區金融穩定,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以舉辦中國—東盟對話關系25周年紀念峰會為契機深化雙方政治互信,倡導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亞洲安全觀,實現中國—東盟防長非正式會晤機制化,加強打擊跨國犯罪、反恐、災害管理等非傳統安全合作。南海問題不是中國與東盟間的問題,也不是中國與東南亞有關國家關系主流,要堅持通過談判協商和平解決有關爭議。
     
    四是要堅持開放包容和區域主義兩大原則。所謂開放包容,就是對一切有利于地區各國和平穩定、有利于共同發展、有利于團結合作的建設性倡議,都持歡迎態度。所謂區域主義,就是要自主探索符合本地區實際的區域合作道路。東亞地區的和平與發展事業,根植于東亞的歷史傳統和現實條件,歸根結底要依靠本地區人民來不斷推進。東亞合作在超越集團對抗的平臺上實現起飛,任何開歷史倒車的行為都注定要失敗。今天,在世界把關注和期待的目光投向東亞之際,我們要堅持開放的區域主義,把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以智慧和自信的手筆籌劃未來,書寫21世紀區域合作的成功故事。   
    www.mm13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