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mp id="wceis"><menu id="wceis"></menu>
    <menu id="wceis"><strong id="wceis"></strong></menu>
    <xmp id="wceis">
  • <xmp id="wceis">

    《外交》季刊

    中美經貿將步入多事之秋

    周世儉  清華大學中美關系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一、 美國經濟及美元走強

      美國經濟在經歷了戰后最嚴重的大衰退之后,從2010年開始復蘇,至今已有7年,始終停留在溫和復蘇。投資者對實體經濟缺乏信心,三批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印出的鈔票大都進入了股市、債市和房市,造成了虛擬經濟的繁榮。由于歐洲和日本經濟不好,歐元、日元疲弱,美國經濟在西方經濟中呈現出一枝獨秀的狀態,美元一路走強。
      2013年12月12日,美元指數突破了80點,2015年1月2日又突破了90個點,2015年11月25日至12月2日持續突破了100點,此后被美聯儲打壓,回到了90幾個點。2016年10月10日突破97個點,到2016年11月至12月23日(本文截稿之日),持續了一個半月,突破了100點,12月22日到達了103.36點,這是2002年以來14年美元指數最高紀錄。為了預防通脹,2017美聯儲將至少加息兩次,這預示著美元強勢將持續一段時期。據Wind資訊統計數字顯示,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元指數只有兩段時間維持在100點以上,分別為1989年5月15日至9月22日,以及1997年7月30日至2003年4月15日期間,直接對應了日本金融危機和東亞金融風暴。
      那緣何美元指數此次會強勢突破100點大關并且站穩? 首先,歐洲及日本經濟持續低迷,無論是歐洲央行還是日本央行采取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及負利率政策都沒有把經濟從泥潭中拉出來。中國經濟處于下行期,正在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巴西和俄羅斯深陷兩年的長期衰退之中。這種情況下,復蘇勢頭較為明確的美國經濟及其貨幣有著升值的需求。其次,對美聯儲加息預期和12月14日的第二次加息也推動了美元升值。在這種情況下,資本將加速回流美國,導致其他國家資本市場動蕩,甚至出現局部地區的金融風險。
      美元走強對美國經濟有利有弊
      有利的方面是便于吸引外資。不利的方面是強勢美元打壓了出口和旅游。2015年美國外貿出口下降了9.1%,2016年1-9月外貿出口又下降了5.1%。強勢美元影響了跨國公司的利潤結算,美國是世界跨國公司最多的國家,遍布于全世界,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的子公司由于所在國家的貨幣對美元普遍貶值,直接影響了母公司以美元計算的利潤總額,進而影響了美國的稅收和GDP。此外,強勢美元還提高了美國政府償還巨額債務的成本。
      當前美國經濟的一個突出問題是國債劇增。進入新世紀以來,美國發動了兩次侵略戰爭和應對金融危機,國債以空前的速度在增長。從建國之始到1980年的204年里美國政府發行國債9077億美元。從1981年里根總統到2009年初小布什總統只用了28年國債就突破了10萬億美元,而奧巴馬政府從2009年初到2016年年底8年里國債將到達20萬億美元。政府債務占到GDP之比為110%,大大超過了60%的金融警戒線。最近兩年僅償還國債的利息聯邦政府每年要籌集7000億美元。聯邦政府頭上頂著一個國債“堰塞湖”。
      當選總統特朗普嘲笑奧巴馬總統領導經濟無能,每年GDP只有兩個點左右的增長。他聲言他將領導美國經濟每年以3.5-4%的增長迅速回到繁榮。靠什么辦法呢?大規模減稅。特朗普的執政綱領明文規定將企業所得稅從35%下調到15%,富人稅從39.6%下調到30%。這肯定會刺激投資和吸引海外資本回流,也會刺激消費。特朗普要學習里根總統通過大規模減稅(增加財政赤字)來換取經濟繁榮的辦法。問題是特朗普和里根面臨的背景大不相同,1981年上臺的里根總統面對是不到1萬億美元的國債,而2017年1月20日上臺的特朗普面對的是20億美元的龐大國債,每年僅償還國債本金和利息就至少需要1萬億美元,錢從哪里來?只能靠大規模發行新債換舊債,以債養債。據美國經濟學家測算,特朗普上任后第一個四年國債將增加10萬億美元。但是歷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985年,美國還是世界最大的債權國,現在早已是最大的債務國了。40年前美國國債號稱“金邊債券”。現在已變成了“燙手山芋”。據外媒報道,2016年1-9月,全球央行共拋售美國國債3931億美元。2016年6月16日,美國彭博新聞社報道,自2014年以來到2016年3月底,中國已減持美國國債2500億美元。另據美國財政部統計,2016年6至10月,中國減持美國國債1283億美元。事實表明,美國國債已不再是金融“避險港”了, 單靠擴大發行國債集資之路恐怕難以為繼了。

        二、當前的中美經貿合作

      當前中美經貿合作最大的亮點是中國對美投資迅速增長。
      按照中方統計(不含經第三地赴美投資。例如2013年9月雙匯國際控股公司以71億美元收購美國史密斯.菲爾德食品公司,因雙匯國際在香港注冊而沒有被統計在中國大陸對美投資內。),2012年對美投資43.48億美元,2013年40.1億美元,2014年52.4億美元,2015年83.9億美元,2016年1-11月186.3億美元,截止到2016年11月底中國對美投資累計491.2億美元。
      據美國榮鼎咨詢公司統計,中國赴美投資:2013年140億美元,2014年119億美元,2015年158億美元,截止到2015年底對美累計投資618億美元。2016年5月27日,《芝加哥論壇報》報道美中關系委員會會長斯蒂芬.歐倫斯說,中國在美投資企業提供了10萬個就業崗位。
      金融危機以來,中國越來越多的大型企業顯示了赴美投資的積極性。美國擁有健全和透明的法治環境,先進的技術水平、訓練有素的職工、充足而廉價的能源供應、完善的基礎設施和一流的研發能力,最重要的是有健全的銷售渠道和龐大的消費市場。任何一種商品打開了美國市場就意味著打開了全世界的市場。
      自金融危機以來,美國吸引外資呈現了下降的趨勢。據美國商務部統計2008年美國吸引外資3063.7億美元,到2012年降到1605.7億美元,2014年竟然降到了860億美元,排在中國大陸和香港之后,位居世界第三位。2015年,由于美元走強,有利于吸引外資,反彈到3840億美元。作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美國需要世界的資金來支撐美國經濟的復蘇和重回繁榮。
      美國對華投資繼續增長,據中方統計,2012年31.3億美元,2013年33.5億美元,2014年23.7億美元,2015年20.9億美元,2016年1-11月22.1億美元。截止到2016年11月底,美國對華投資累計796.8億美元。
      筆者測算,由于中國對美投資增長快于美國對華投資的速度,預計到2018年底,中國對美投資總額將超過美國對華投資總額。
      2008年中美正式啟動投資協定談判。在2013年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中, 雙方確認以準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為基礎展開談判,此后談判進入實質階段。在2014年底完成了投資協定的文本談判,于2015年初開始負面清單談判。中美雙方都有意愿爭取在奧巴馬總統任期內達成協議。
      投資協定是中美經濟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達成一個高標準的投資協定,將有助于兩國建立更加緊密的聯系,提高兩國經貿合作的質量,將邁出建立中美貿易自由區的極為重要的一步。
      即使今年年底前達不成協議,在美國新政府上臺后雙方也應繼續努力,排除非經濟因素的干擾,力爭早日完成投資協定的談判,因為它畢竟符合兩國的重大經濟利益。
      近年來,中美雙邊貿易呈現疲弱態勢。
      2015年中方統計中美貿易總額為5583億美元,比2014年微增0.58%,對美出口4095億美元,同比增長3.4%。按美方統計,美中貿易額為5981億美元,比2014年微增1.25%,對華出口1162億美元,也出現了自2009年以來首次負增長(-6.3%)。
      2016年1-10月中方統計雙邊貿易總額4180.3億美元,下跌9.1%,對美出口3125.7億美元,下跌8.0%。從美進口1054.6億美元,下跌12.2%。對美貿易順差2071億美元,下跌了5.6%。按美方統計,2016年1-10月美中貿易總額4884.9億美元,-5.4%,對華出口920.3億美元,-3.5%,從中國進口3964.6億美元,-5.8%,對華貿易逆差3044.3億美元,-6.5%。比上半年的數據略好一些。
      中美雙邊貿易額下降的原因如下:首先全世界貿易形勢不好。據世貿組織統計,2015年全球出口額16.48萬億美元,比2014年19萬億美元下降13.3%。7月27日世貿組織公布數據今年第一季度全球出口額又比2015年第一季度下降7.7%,2015年美國對外貿易總額下降5.6%,出口額下降7.2%,進口額下降4.5%;2015年中國外貿總額下降8.0%,出口下降2.9%,進口下降14.2%。
      其次,中美兩國的經濟都呈現下行的態勢,內需疲弱。
      第三,從2013年底,美元走強,強勢美元降低了美國商品的國際競爭性,打擊了美國的出口競爭力。
      2016年8月18日,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發布報告,2015年中國繼續成為美國第三大貨物出口市場,是美國經濟增長的“重要貢獻者”(2000年中國是美國第十一大出口市場,2007年超過日本成為第三大商品出口市場——筆者)。
    報告還指出,在服務貿易領域美對華出口呈現持續快速增長態勢,過去十年年均增長近17%。2014年,美國對華服務貿易出口額420億美元,中國成為美國第四大服務出口市場。
      (一)對華貿易逆差問題。
      多年以來,美對華貿易逆差居高不下。2014年美對華貿易逆差3426億美元,占當年美國外貿逆差總額50.6%,2015年美對華貿易逆差3657億美元,占當年美國外貿逆差總額7371億美元的49.6%。2016年上半年美對華貿易逆差1610億美元,占逆差總額3483億美元的46.2%,略有下降。
      美國的外貿逆差由三個部分組成。1.競爭性逆差,日本的小汽車和歐洲的空客大飛機對美國的同類產業構成威脅,是需要認真應對的。2.資源性逆差,美國從美洲和中東進口大量的原油和從非洲、亞洲等地進口的礦產資源是逆差的重要部分,難以解決。3.補充性逆差,從中國、東亞、東南亞進口的日用消費品是對美國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和人民生活需要的必要補充,有益無害。
      中國對美出口的大部分商品是物美價廉的日用消費品,緩解了美國的通貨膨脹,有利于廣大的中低收入人群。
      傳統的貿易統計數字說明不了當前貿易不平衡的問題。
      首先,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吸引外資的70%左右來自東亞地區。東亞地區把對美國貿易造成順差的產品生產轉移到了中國大陸,引發了“貿易平衡轉移效應”,這些產品其中大部分零部件來自東亞地區,并非Made In China,而是Made In East Asia。出口所得自然為東亞地區所分享,而非中國所獨有。但對美出口金額依據原產地規則全部被統計在中國名下。中美貿易不能局限為雙邊貿易,而是多邊貿易,是美國與東亞地區的貿易。
      其次,中美貿易一大特點是中國對美國出口60%為加工貿易,中國只獲得了少量的加工費用。美國進口商、批發商、零售商獲得了遠高于中國生產商和出口商的利潤,出現了“順差在中國、利潤在美國”的普遍現象。美國經濟專家查爾斯.卡德萊茨指出,按照原產地規則,Iphone的制造成本178美元全部算在中國名下,因為中國是最后組裝的地點,其實中國只獲得了6.5美元的增值。
      美國從1971年開始出現外貿逆差,至今已有46年了。按照美國海關統計美國對9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有外貿逆差,不能全怪人民幣匯率。美國的外貿逆差是經濟全球化和產業機構調整的必然結果,是大規模國際分工的必然產物,是結構性的,很難逆轉。
      (二)人民幣匯率問題
      強壓貿易伙伴的匯率大幅升值以達到減少自己的貿易逆差的問題,這是歷屆美國政府多年以來習慣的做法。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壓馬克大幅升值,80年代中期壓日元大幅升值,80年代末壓新臺幣大幅升值,90年代初壓韓元大幅升值,新世紀以來一直打壓人民幣大幅升值,但效果如何呢?多年以來,美國對德國、日本、臺灣地區、韓國和中國一直處于貿易逆差狀態,從未發生逆轉。2015年美國對德國貿易逆差742億美元,對日本逆差686億美元,對臺灣地區逆差148億美元,對韓國逆差283億美元,對中國逆差3657億美元。
      再以中國為例,從2005年7月到2016年8月上旬,人民幣升值高達36%,而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從2005年的2016億美元增加到2015年3657億美元,增長81.4%。
      以上事實充分說明,一個國家和地區的貿易順差或逆差與這個國家的匯率關系不是很大,不是決定性的因素,這是貿易行為,市場作用,是比較優勢的結果。一個國家和地區的商品是否有競爭力是多種因素構成的,簡單地依靠強壓對方貨幣升值來減少本國貿易逆差是傳統的和狹隘的國際貿易思維。時代發展了,情況復雜了,這種傳統思維也應該調整和更新了。
      經過11年的匯率改革,人民幣匯率已基本實現了市場化。匯率波動的幅度已經從最初的0.3%→0.5%→1%→2%,現在已經實現了3%的波動幅度。最近半年多來,人民幣匯率重新盯住一攬子貨幣,基本上是平穩的。現在人們更多地關注人民幣對美元的貶值,而忽略了與此同時人民幣對日元、歐元和英鎊確有不同程度的升值。
      人民幣對美元貶值的主要原因在美元而不在人民幣。2016年10月10日,美元指數突破97個點,11日人民幣中間價為6.7098;11月15日,美元指數突破100點大關,11月16日人民幣中間價為6.8592;12月22日,美元指數攀升到103.36點,出現了2002年以來14年的高峰,次日人民幣中間價6.9463。面對美元大幅度升值,相當多發展中國家的匯率都出現了較大幅度的貶值。相比之下,人民幣波動的幅度還是比較小的,這是一個有目共睹的事實,不容歪曲。
      2016年10月1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正式將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籃子,成為五大貨幣之一。這也是對人民幣的市場化和在全球普遍使用的高度肯定。
      “貨幣匯率操縱國”的帽子扣不到中國的頭上。

    三、2017年中美經貿關系將步入多事之秋

      帶有強烈貿易保護主義色彩的特朗普執政團隊入主白宮后,必然要掀起在全球推行貿易保護主義的狂風惡浪,必然會招致全世界的反對和報復。其結局是兩敗俱傷誰也得不到好處,致使世界經濟發展出現倒退。歷史上有過前車之鑒,上個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出現大蕭條之后,胡佛總統大幅度提高進口產品關稅,借以保護國內工業,遭到全世界的反對。當商品不能自由越過邊界,士兵就越過了邊界,引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中國不愿意打貿易戰,但也不懼怕打貿易戰。44年的中美經貿往來只發生了一次貿易戰,那就是發生在1983年的中美紡織品貿易糾紛,結果以美國政府妥協讓步而結束,必須指出,1983年中國的GDP尚不足美國GDP的5%,而2015年中國的GDP已相當美國GDP的61%。今天的中國也遠不是33年前的中國,對此任何一屆美國政府都不應當對中國小視。2015年中國從美國進口了22%的棉花,56%的大豆,波音飛機出口量的26%,通用汽車公司出口量的33%。而且這些產品在世界上都能找到替代品,對于這一點,美國人的心里也是一清二楚的。
      對話總比對抗強、合作總比摩擦強。中美兩國互為對方的大市場,從2010年起中國就是美國最大的農產品市場。特朗普之所以提名農業州州長當任駐華大使意在讓他促進農產品對華出口。
      中國早已成為美國舉足輕重的貿易伙伴。2015年美中貿易額5981億美元,占美國外貿總額16.0%;加上香港和澳門,美中貿易額6426億美元,占美國外貿總額17.2%。
      當然,美國也是中國極為重要的貿易伙伴。2015年中美貿易額5583億美元,占中國對外貿易總額14.3%。對美出口額4095億美元,占出口額的18.0%,若加上經香港轉口對美出口4819億美元,占到出口總額的21.2%。從2012年起美國就超過了歐盟成為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
      中美經貿合作有極其廣泛的前景。既面臨重大機遇,也面臨嚴峻挑戰。斗則雙損,合則雙贏。兩國政府應本著合作共贏思路加強對話合作,這不僅有利于中美兩國人民,而且有利于推動世界經濟的發展。

    www.mm131.com